Help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

返回

朱玉麒教授分享“一带一路上的唐风古韵”

2016-12-04 13:02:30.0

11月28日晚上,北京大学历史学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玉麒先生应邀莅临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3号会议室,与汕大师生分享《一带一路上的唐风古韵——丝路考古与唐诗现场》。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杨庆杰主持,杨为刚老师、林晓娜老师和张艳艳老师等师生出席了本次讲座。

朱教授首先提出在研究唐诗与唐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考古学的文献资料来理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次讲座的主题便是如何由丝路考古所出土的文物来研究唐诗的创作过程。引言部分,朱教授介绍了丝绸之路所运输的贵重之物由丝绸演变成陶瓷而带动起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一系列历史背景,以及“一带一路”在沟通东西方世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水下考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手段”引出了第一个相关内容——1998年在这条线路上打捞到的唐代“黑石号”沉船。在“黑石号”上所发现的唐代宝历年间由“长沙窑”制造的中国陶瓷,有许多刻着可能出自于制瓷人之手的、《全唐诗》并无收录的唐诗。朱教授指出,被历史淘汰的、粗浅直白的“长沙窑”唐诗的重现,能让今人了解到唐诗的创作现场及民间基础。又如“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二诗,则可见当时王维和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诗作传唱度之高以及劳动人民对诗歌的再创作过程。

接着朱教授介绍了第二个相关内容,即“敦煌吐鲁番学”显学的缘来——由陆上丝绸之路出土的新材料形成。他指出,敦煌、吐鲁番大量写本文书的发现为印刷术出现以前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文本,并且吐鲁番文献的独特性将成为新世纪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史料。吐鲁番出土的古诗习字史料,是第一件用古诗作为习字范本的文书,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南朝化”风格遍及边州以及吐鲁番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学史意义;玄宗诗残片的出土,则体现了诗歌作为范本而接受的文学价值及诗歌因为政治而传播的政治意义。

结尾部分,朱教授总结道:考古使古代文学动态的过程得以展现,也使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收史研究成为可能;丝绸考古印证了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影响和交流之路。讲座结束后,朱教授还就吐鲁番出土的墓葬文书的有关问题以及唐代史料与出土文献对论文的指导作用等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交流。                                                       

 

文学院研究生 林雪琦

 

 

 

上一篇:我校举办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中期审核专家评审会

下一篇:理学院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汕大故事

STU Stories

更多

汕头大学郑怀平教授团队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12月30日上午,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颁奖礼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汕头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华贵... 阅读全文

 
请使用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击右上角的菜单即可分享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