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

返回

【汕头日报】 携手助力偏僻古村 孕育乡村教育“新生命”

2018-11-12 15:25:23.0

 

【汕头日报】2018.11.10 08版

http://strb.dahuawang.com/content/201811/10/c41753.htm

 

记者 李德鹏

https://img.newaircloud.com/st/paper/201811/10/db443476-fc28-425d-a732-6583aaf6e986.jpg@!lg  

台湾女志愿者教孩子们国学

 

汕大学子和村里孩子一起上山捡垃圾

https://img.newaircloud.com/st/paper/201811/10/6231c310-e532-41a0-8ac6-c3f77cb47224.jpg@!lg  

村里的孩子给汕大姐姐写下心里话

 

距离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城16公里,一直靠山吃山的内龙村,吸引着福建、台湾和汕头等地的志愿者前往。他们汇聚于仅有90户村民的偏僻古村,不是因为这里拥有秀美风光,是缘于乡村本土公益改变教育状况的初心。

缘起 古村住进潮汕公益人

说起缘何了解到内龙村的故事,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樊林君老师说“一切皆是缘”。今年中秋节,樊林君的朋友翁女士回鮀浦蓬洲探亲,在与樊林君喝茶时聊起妹妹翁婉玲在福建云霄的故事。原来,翁婉玲与丈夫蔡腾辉几个月前到云霄旅游,遇见当地公益人林炉生。在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夫妻俩被林炉生的“好厝边”计划所吸引,于是便在当地扎根,希望借助自身力量,为当地乡村教育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内龙村全村有900余人外出务工,约占村总人数的52%,村里有40多名留守儿童,经历“撤点并校”后,村里并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家乡农民因不科学的养殖和种植方式,对当地水源、土质造成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留守村民的文化自信几乎荡然无存,觉得传统不好。4年前,当地80后青年林炉生毅然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发起“好厝边”计划公益创业项目,以当地圆形土楼——陶淑楼修缮为切入点,开展乡村社区营造,重塑村民与村庄关系。与许多主要引入外来人员和资金的乡村改造计划不同,“好厝边”也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

听完翁婉玲的介绍之后,樊林君对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产生浓烈的兴趣。于是,在翁婉玲的盛情邀请下,樊林君组织了汕头大学新闻学院40名师生,坐了2小时的大巴车,来到福建漳州云霄内龙村中。他们计划用文字记录、摄影图说与视频拍摄等方式,展现“好厝边”计划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讲述这座古村复兴的感人故事。

遇见

台湾同胞专程传承国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抵达内龙村的时候,樊林君他们被当地孩子们的诵唱声所吸引。30余位年龄不一的孩子在穿着粉红色志愿者衣服的年轻女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大声地把“大同理想”唱出来。也就是在这里,樊林君他们认识了一群来自台湾的志愿者。

汕大师生看到志愿者边唱边做手势,这来自《礼记·礼运》里的经典章句被书写在教室黑板上,竖排的粉笔字,娟秀明晰。尽管传唱的是古老经典,志愿者却将每段文字都配上曲调,并辅以动作,让孩子们手脑心并用,专注其中而不走神。而且每唱完一次,志愿者会带领孩子们用欢快的节奏为自己鼓掌,彼此来一次“爱的鼓励”。

樊林君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给孩子们上国学课的是来自宝岛台湾天惠亲子读经推广小组,他们每个月都会从台湾搭飞机来到厦门,然后再坐车穿越狭窄的山村公路,到村里给孩子们上一次国学课。已退休的江永德先生是推广小组的一员,他曾是台湾一所学校资讯系的教师。大学时未能如愿读自己深深喜欢的国学,他便在退休之后投身于此,成立文教基金会,在海峡两岸青少年中传播先人的大智慧。

最近几年,读经推广小组到过东南亚一带,直到去年才来到内地。听闻林炉生等人在推广乡村教育,双方便欣然合作,该小组每个月到内龙村授课一次,如今已有一学期的时间。“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不能丢给外国人去研究,我们的年青人要把它传承下去。”江文德先生的这番话,让樊林君深有感触。

愿景

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如今,翁婉玲夫妻俩带着两岁的儿子,留在村里,住在林炉生老家的房子里。他们将致力于儿童教育和社区环境的营造,与林炉生一起用公益去改变内龙村原本落后的大环境。翁婉玲告诉记者,内龙村很小,在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很多。整个村如同被包围起来,没有市集,快递也无法进村。老人们不会骑电动车,当地知名的水果杨桃、青枣、金枣都很难运送出去,只能靠骑自行车或走路运出去。

同时,翁婉玲在走访时也发现,当地的妇女老人大部分不识字,也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因此很难做电商工作。所以,翁婉玲他们夫妻俩选择驻村,希望能通过他们设计的课程来帮助这里的留守儿童,并提高当地留守妇女的阅读学习能力,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成长。同时,他们也希望为当地建立电商平台,包装好农产品,用“好故事”将它们卖出去,之后的利润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用帮农民卖农特产品的收入来维持教育,当村民有稳定的收入,那么教育基金就会稳定,教育才能持续。”翁婉玲坚定地说。

在短短2天的采访调查过程中,樊林君也发现目前林炉生的公益项目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人才和志愿者。为此,她也鼓励学生们在寒暑假期间到内龙村当志愿者,目前也有部分大四学生计划在当地创作毕业作品。同时,樊林君还计划在寒假邀约身边的亲友到当地开展“自然教育”公益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亲近大自然,充分感受当地自然环境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更好地去认识和爱护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农村复兴的行列中来。

(本文图片由樊林君摄)

 

上一篇: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在汕头召开

下一篇:铭记抗美援朝英雄!“送给最可爱的人”公益摄影展在汕大举行

汕大故事

STU Stories

更多

汕头大学郑怀平教授团队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12月30日上午,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颁奖礼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汕头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华贵... 阅读全文

 
请使用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击右上角的菜单即可分享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