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

返回

2019年汕头大学“翻译与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圆满落幕

2019-11-24 16:26:15.0

11月23日至24日,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19年“翻译与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包括7位翻译学界的顶级学者在内的40余位来自内地及澳门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共设7场主旨/专题演讲、4场分论坛发言与1场特邀嘉宾论坛。现场气氛热烈,讨论精彩纷呈。

11月23日上午,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厅开幕。文学院副院长李杰教授主持开幕式,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致欢迎辞。毛思慧院长希望与会学者们通过此次研讨会搭建的学术平台贡献智慧,交流心得,凝聚共识,增进协作,为本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随后进行的主旨/专题演讲环节,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从诗学和谱系学两个切入点出发,对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进行了双重追问,指出了从诗学视角审视西诗汉译的得失和相关系列问题的重新评价之必要。

澳门大学的孙艺风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翻译需有一系列的阐释模式和对应的翻译空间,译者在重新构建语境的过程中扮演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角色;译者的解读可能带有多重目的,而随后的重新映射又终将导致翻译偏离。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文教授对近十年来中国口译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口译研究重要议题的主题类别、内部结构和互相影响强度进行了探析,并对当下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评析和预测。

汕头大学特聘教授、住校国际诗人杨炼先生分享了在中国的考古文化之旅中,翻译在中外文化对话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杨炼教授的演讲视野开阔、激情四射,充满了文化考古的思辨和家国情怀的诗意。他还现场朗诵了他的诗作《饕餮》,并从诗人的视角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得与失。

上海大学的赵彦春教授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出发,审视了国学典籍外译形式的缺失。赵彦春教授指出,翻译有必要推进范式革命,以形式入手,构拟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教育功能的学科体系的全面革新,以承担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担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方开瑞教授从形象学和跨文化角度考察了《格列佛游记》及其中译本。方开瑞教授指出,探究中文译者重写、审视和重构小说中畸形人物的方式,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品的内在关系和意识形态信息。

澳门理工学院的蒋骁华教授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出发,对Frederic Henry Balfour翻译的世界上第一个《庄子》英译本进行了分析。蒋骁华教授指出,Balfour的译“道”实际上是对“道”的多重阐释,为西方人理解“道”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本次研讨会专设“翻译与文学”、“中国思想话语的翻译与传播”、“新视野下的笔口译研究”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四场分论坛。国内翻译与文化研究方向的学者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广泛的讨论,7位特邀嘉宾到场担当学术评议人。11月24日,大会举行“分论坛主持人汇报”环节,王绪鼎、王宪生、李淑琴、蒋骁华四位教授在有限的时间里分别对各分论坛交流、交锋和分享的情况进行了简要而精彩的呈现。最后,特邀嘉宾齐聚一堂举行“特别论坛”,专家们与参会代表和文学院师生进行了非常生动、热烈的讨论和磋商。

文化是承载国民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翻译活动已成为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获得了特邀嘉宾和与会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誉。通过此次会议,文学院的学术形象和师生的科研意识及学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文学院) 责编 吴斌

 

 

 

 

 

 

 

 

 

 

 

 

上一篇:汕头大学召开2020年校内巡察暨廉政风险防控专项检查动员培训 ...

下一篇:汕头大学举行2020年开学典礼

汕大故事

STU Stories

更多

汕头大学郑怀平教授团队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12月30日上午,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颁奖礼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汕头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华贵... 阅读全文

 
请使用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击右上角的菜单即可分享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

粤 ICP 备 05008883号,

©2010-2015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新闻中心